伪“以用户为中心”
日期:2013-09-02 阅读:3424
最近由于一些私事,我需要采购几本书籍。我历来的习惯是:先上豆瓣找书,然后去当当或者卓越下单。
我这次要采购的是关于“媒介素养”方面的书籍。在豆瓣的搜索结果是这样的,在卓越的搜索结果则是这样的,(当当没有这样的书籍)
从这两个页面来看,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。其实,卓越的更好些,因为它右侧直接就有购买按钮。下方还有类似这种“您对搜索结果满意吗”之类的改进可能。但我好奇地是,为什么我会喜欢先去豆瓣找书呢?
想了一下,我得出一个结论:因为豆瓣的书有可能比卓越/当当的更全。毕竟,前者是涵盖当当、卓越、蔚蓝等好几个书籍电子商务网站的搜索引擎。豆瓣的劣势是不能直接提供书籍的购买,也正是因为这个劣势,它可以更超然一些,更全面一些,反倒变成了它的优势。
不过,我关心的问题并不是这个。我关心的问题是:为什么我会要用豆瓣?以前我曾经提到过的“虚荣”,由于我blog侧边已经去除了书籍,所以,这个理由已经不成立。更加上豆瓣的认领blog事件,让我对其颇有诟病,但我还是在用豆瓣。
这个心理值得分析。
豆瓣的这个页面,在我看来,相当重要。它收集了我所有曾经关注过的书。在当当和卓越下单,是要付出快递费的。于是我有积累书籍一次性多买几本的习惯。豆瓣已经成为我的书籍欲购仓库。但,其实,电子商务网站也提供这种功能。
就是这张mirror页面,让我有了“以人为中心”的感觉。而电子商务网站,始终让我感觉到“以物为中心”。我只是一个顾客,而不是参与者。而在豆瓣上,有着强烈的参与感。但事实上呢?
我并没有在那张页面上置放过统计图标,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页面会有多少访问量。不过,我凭感觉,是不会太高的。因为将心比心,我很少去看别人的“我的主页”,除非他/她发出一个友邻邀请,我会花几秒钟时间匆匆浏览一下。所以,这种“以人为中心”的感觉,是一种假象,无非就是我自己觉得“以我为中心”罢了。就我个人而言,我在豆瓣上消耗的时间,更多的,还是在“以物为中心”:找书,通过搜索,通过tag,通过“豆瓣猜你会喜欢 ······ ”(我很少会因为别人的书评下什么决定)不过,这点,已经足够了。